本文转自:人民网-北京频道
人民网记者 李博
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屋顶连绵起伏,嗡嗡的鸽哨声响起,一群鸽子盘旋飞过,为北京中轴线增添了灵动之美。
最近,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总规划师庞书经又回到了钟鼓楼片区,到胡同里转一转。看到平房屋顶的鸽舍已融入周边风貌,庞书经感到十分欣慰。
鸽舍融入周边风貌。人民网记者 李博摄
“蓝天白云鸽子哨”是老北京人记忆深处的古都印记,而钟鼓楼片区则是老城最有代表性的区域。
曾经,钟鼓楼片区屋顶杂乱,私建的鸽舍也与中轴线应有的壮美景观出现了“违和”。负责钟鼓楼片区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工作的庞书经拜访住户,采取“一户一方案”,开展屋顶、棚架、设施和鸽舍统筹治理。最终,胡同居民头顶上“蜘蛛网”般的架空线不见了,路面变得干净平整;新开辟的小广场上,有下棋的,有遛弯儿的,还有练太极的,连鸽子们也在连片起伏的传统合院屋顶间和谐地安了“家”。
“申遗,不只是为了增加一处世界遗产,更是为了推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和更新,让中轴线‘活起来’,充满烟火气。”庞书经说。
全阿姨在胡同超市买菜。人民网记者 李博摄
旧鼓楼社区的胡同里,全志娟阿姨正准备出门买菜:“我在胡同里住了一辈子。以前,我骑车买菜要20分钟;现在拆除了违建,改成家门口便民超市,骑车5分钟就能到超市,家常菜都有,菜价也不贵,遛个弯儿就把菜买了。”
买完菜,全阿姨来到胡同充电站,停好电动自行车,插上电源充电:“以前胡同里可没充电桩,在家充电又危险,街坊们只好满处找地儿充电。社区利用闲置空间建了充电站,能同时为十几辆车充电,既方便又安全。没事的时候,我还会约上几个老街坊一起到社区居委会,那里不仅可以办事,还是休闲的好去处。”
社区公益小剧场举办“北京中轴线摄影展”。人民网记者 李博摄
全阿姨口中的社区居委会距离钟鼓楼仅有约100米。居委会的大门敞开着,门前不时有游客经过。
走进院里,左边是社区公益小剧场,剧场里正在举办“北京中轴线摄影展”,展出的作品均由居民拍摄。“我们还会不定期举办歌舞、曲艺表演,不仅居民可以观看,也会向游客开放。”旧鼓楼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王晓冬说。从一楼门厅处的便民服务台往里走,是中轴阅读空间,许多书籍整齐码放在书柜里,里面配备了桌椅,提供免费的热水、放大镜等。这里还会举办“中轴文化讲堂”,传播中轴线文化。
居民在居委会二层露台上拍照打卡钟鼓楼。人民网记者 李博摄
“以前社区室内场地有限,改造后我们拥有近700平方米空间,其中90%都对居民开放使用,现在他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更高了。”王晓冬说。
胡同改造保留了老门墩和旧砖墙。人民网记者 李博摄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年来,中轴线上的新故事还在续写。全阿姨说:“以前老觉得胡同生活不方便,我一度想搬去楼房。现在胡同里既有老北京的味道,又有新生活的温度,谁还想搬走啊。”
天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