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昇慧
新时期地方性审美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地域文化觉醒的反映,民族文学、市井文学、新南方文学都带着地域烙印进入中国当代文学园地。其中市井文学呼应改革开放以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绵延不绝的重要叙事类型。丁琪教授的新著《地方性审美与市井诗学》(天津社会院出版社)聚焦这一重要文学现象,把伴随商品经济发展出现的聚焦市井风情、刻画市井人物形象、蕴含世俗文化价值观念的创作称为市井文学,通过解读《神鞭》《三寸金莲》《烟壶》《那五》《流逝》《墙基》《大淖记事》《岁寒三友》《鉴赏家》《裤裆巷风流记》《烦恼人生》《一地鸡毛》《生活秀》《万箭穿心》《美人颈》《状元媒》等经典作品,深入分析市井文学的地方性美学趣味,经济理性与传统礼俗碰撞冲突的结构性主题,以及它所塑造的“经济人”形象在当代文学人物形象谱系中的文学史意义。同时还以新时期津味小说为观察点深入探讨市井文学的在地化呈现,解析冯骥才、林希等天津本土作家作品中的城市文化呈现、地域审美内涵和个人化艺术探索。
该著作的学术思想创新主要有三点,一是对新时期地方性审美潮流进行了系统理论阐释和实践举证,借助民族文学、市井小说、新南方文学等多种地方性文学实践辨析了地理空间如何经由主体凝视、情感投射与文化记忆,转化为具有诗性张力的文本,为理解市井文学的发生和持续生长提供了新的理论途径;二是对市井文学概念辨析与审美类型嬗变的系统梳理,突破传统市井书写研究对“市井”概念界定模糊的局限,对其进行理论提纯与内涵深化,阐释了市井文学内在伦理冲突的结构性主题,分析了最富有类型特色的“经济人”形象的文学史意义;三是将天津文学置于市井文学理论框架下进行深描,揭示其作为地方性市井文学的独特范式意义,为理解地域文学如何承载并升华市井精神提供了典型性个案研究,丰富了市井文学的地方性理论谱系。
当前学术界有关市井文学的研究专著有赵伯陶的《市井文化与市民心态》、田中阳的《百年文学与市民文化》、肖佩华的《中国现代小说的市井叙事》等,总体来看市井文学研究比较薄弱粗疏,市井文学与市民文学在概念上界限不明和长期混用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对市井文学与地方性审美关系进行挖掘的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此书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把市井文学研究聚焦在地方性审美潮流的推动与具体地方化呈现上,从理论源头上辨析了市井文学的精神缘起和内在思想支撑,深入分析市井文学创作的历史脉络和类型特征,并以津味小说为典型案例廓清了市井诗学的重要观念和实践问题。该书对进一步深化天津文学研究和初步建构市井诗学理论框架和阐释实践等,都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作者丁琪是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致力于市井诗学研究多年,在《当代作家评论》《当代文坛》《上海文化》《中国社会科学报》等重要学术期刊和报纸理论版上发表过相关研究成果,在学界反响良好并获得同行专家的高度认可和赞誉,该书是丁琪教授长期深耕市井文学厚积薄发的结果,也是当代市井诗学研究领域兼具系统整理性和思想创新性的重要收获。
(作者为天津大学冯骥才人文艺术研究院教授)
天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