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医疗健康领域时刻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只有不断探索追求前沿学术,开拓思维,勇于创新,才能为医疗健康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人民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健康服务。高尚健康集团坚持“精益匠心、厚德尚医、诚信务实、开拓创新”的核心价值观,一直以来注重打造学术软实力,以理论学术为重要支撑指导临床实践,更好地服务于民。
高尚健康集团学术荟萃系列专题是集团医疗专业学术品牌的专栏,将为学术交流、技术研讨、科研成果、学术荣誉等搭建沟通和发布平台,深入探讨医学影像、健康体检、精确医疗、核药科技等方面的学术前沿成果与发展变化,凝聚科研创新力量,进一步推进实现高水平学术科技实力,构筑起医疗健康事业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石。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
目前业内前沿的大型功能分子影像诊断技术
概 述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将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与其他影像技术如CT、MRI融合的前沿检测手段,是目前业内前沿的大型功能分子影像诊断技术。在已有的PET/CT的基础上,同时具有PET、CT和MR的检查功能:PET能够追踪人体代谢活动,发现细胞层面的异常变化,而CT、MRI能清晰呈现身体的解剖结构,准确定位异常所在,满足对软组织分辨率的高标准要求以及对肿瘤分期的全身评估,为患者提供可靠诊断依据,支持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从而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展开剩余90%近年来,我国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的临床应用领域不断投入实现,取得重要进展,不断推动我国分子影像医学及相关临床应用水平的提升与发展。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主要优势
01、具有PET、CT、MR多项检查功能,实现不同检查技术的优势互补。
02、弥补软组织高分辨率的要求。
03、进一步提升微小病灶检出率。
04、各种成像信息相互印证,利于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05、可更准确反映肿瘤的边界、浸润深度、邻近器官受侵情况、肿瘤血供及功能代谢等情况。
06、肿瘤治疗前更准确分期、寻找原发灶、放疗靶区划定、治疗中和治疗后的疗效评估。
本次学术荟萃系列分享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颅内占位中的应用,探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病灶定位、定性与鉴别诊断的独特优势。
病例-病史摘要
患者:女性,62岁,头晕、全身乏力一周入院,无发热。
外院CT、MR提示颅内多发占位性病变,拟转移瘤,现申请PET/CT全身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均未见异常;肿瘤标志物未查。
否认结核、肝炎。
其他无特殊。
病例影像资料分析 ·
全身MIP图
头部MIP图
PET/CT、PET/MR图
多模态影像融合图像解析:
1.全身MIP图,体部PET/CT显像未见明确高代谢恶性肿瘤征象;
2.头部MIP图提示脑内多处FDG高摄取病灶;
3.左侧顶叶病灶,大小约2.1cm×2.1cm, PET示:FDG摄取弥漫性明显增高,SUVMax为24.4,CT示:软组织密度占位,CT值为37Hu,病灶内偏外侧见斑片状高密度影,CT值为71Hu;MR 增强示:左顶叶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病灶内偏外侧见斑片状T2WI低信号区;增强扫描病灶可见明显强化;DWI呈偏高信号,ADC呈低信号;
4.左基底节区(侧脑室旁)病灶,大小约1.8cm×2.4cm,PET示:病灶FDG摄取弥漫性不均匀增高,SUVMax为10.7, CT示上述病灶呈软组织密度占位,CT值为37Hu,其内见小片状更低密度影,CT值为17Hu; MR增强示:上述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病灶中心T2WI可见结节样高信号区;增强扫描病灶可见明显强化; DWI呈偏高信号,ADC呈低信号;
5.左侧颞叶病灶,大小约2.2cm×2.1cm,PET示:FDG摄取弥漫性明显增高,SUVMax为15.8,CT于上述部位软组织密度占位,CT值为38Hu,密度较均匀;MR增强示: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其内信号欠均匀,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其内见少许裂隙征不强化低信号区; DWI呈偏高信号,ADC呈低信号;
6.胼胝体体部及右侧膝部病灶,PET示:FDG摄取不均匀增高,右侧为著,SUVMax为10.0,CT示上述病灶密度不均匀、边缘模糊,MR示增强扫描不均匀轻、中度强化;DWI呈稍高信号,ADC呈低密度信号。
颅内多发肿瘤性病变诊断思路
颅内多发肿瘤性病变常见于转移瘤、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及多发胶质瘤(MG)。
01、脑转移瘤
流行病学:占成人颅内转移瘤约40%。常见原发肿瘤为肺癌(40-50%)和乳腺癌(15-25%)。
临床表现:头痛、乏力、癫痫等。
影像特征:
·分布:散在多发、大小不均,好发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灰白质交界处。
·形态:典型表现为“小结节、大水肿”(如指状水肿)。
·信号/密度:CT/MRI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DWI通常无弥散受限。
·强化:增强扫描呈结节状、实性或环状强化。
·代谢:FDG-PET常呈高摄取[1]。
02、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
病理:以弥漫大B细胞型为主,肿瘤细胞均匀,侵袭性强。
临床:好发于中老年人,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视盘水肿等非特异性症状。
影像特征:
·分布:好发于额颞叶、基底节区、深部脑实质近中线区,典型者累及胼胝体呈“蝶翼征”,可见“脐凹征”、“尖角征”、“握拳征”。
·形态:结节状、团块状或弥漫片状,占位效应较轻,边缘多较锐利。
内部特征:囊变、钙化罕见;中心出血坏死少见;水肿轻至中度。
·信号:T1WI等/稍低信号,T2WI等/稍高信号;DWI常显示弥散受限(高信号)。
·强化: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典型),坏死区不强化时也可呈环形强化[2、3]。
·代谢:FDG-PET常呈显著高摄取[3、4]。
03、多发胶质瘤(MG)
概述:指颅内存在≥2个病灶,约占胶质瘤的20%,病理以高级别胶质瘤为主,侵袭性强,手术全切率低,预后较差。
临床:颅内高压症状(头痛、呕吐、视力下降)及局灶神经功能障碍(性格改变、语言障碍、共济失调、癫痫、功能缺失)。
影像特征:
·分型:
多中心性:病灶空间独立。
多灶性:病灶间存在联系(由原发灶侵袭扩散形成)。
·形态:多发、不规则、分叶状,边界不清,生长迅速。
·内部特征:囊变、坏死及出血常见;水肿及占位效应明显。
·强化:增强扫描呈环状边缘强化或不规则强化(程度通常弱于PCNSL)。
特征性影像模式:
类转移瘤型:尤为常见,多发不规则厚壁强化灶伴明显水肿。
类肉芽肿型:脑内或脑膜实性结节(需与结节病、结核瘤鉴别)。
类脓肿型:小囊泡样或簇状多发强化灶(需与结核、真菌脓肿鉴别)。
类脑炎型:大范围脑皮质T2/FLAIR高信号,散在轻度强化灶(需与病毒性脑炎鉴别)。
类代谢性脑病型:沿皮层为主的异常(皮层增厚、肿胀)[2]。
病例影像小结与分析
左侧顶叶病灶:偏外侧高密度影(CT值71Hu,提示瘤内出血),FDG代谢增高;MRI增强明显强化;DWI呈高信号,ADC低信号。
左基底节区(侧脑室旁)及左侧颞叶病灶:伴囊变坏死,FDG代谢增高;MRI增强明显强化;DWI呈高信号,ADC低信号。
胼胝体病灶:小结节/小斑片状低密度影,形态异于上述病灶;FDG代谢增高;MRI增强轻度强化;DWI呈高信号,ADC低信号。
综合分析
不符合脑转移瘤:
全身PET/CT未发现高代谢原发肿瘤。
病灶周围水肿程度整体不符合转移瘤典型的“小结节、大水肿”模式。
不符合PCNSL:
胼胝体病灶虽有类似“蝶翼征”改变。
但左侧顶叶病灶出血、基底节区及颞叶病灶囊变坏死显著,此征象在PCNSL中罕见。
增强扫描以环形强化为主,不符合PCNSL典型的均匀明显强化。
可符合多发胶质瘤(MG):
病灶呈多中心性分布(空间独立)。
内部结构多伴囊变坏死及出血。
增强扫描以环形强化为主。
整体呈现多形态影像学特征(符合上述“类转移瘤型”等描述)。
以上特点高度符合多发胶质瘤(尤其高级别)的典型表现。
结论
综合影像学特征,本例颅内多发肿瘤性病变最符合多发胶质瘤(多中心性)的诊断。
病理结果
高级别胶质母细胞瘤。
参考文献:
[1]张艳平,李强,陈吉明.颅内多发胶质瘤MRI影像特征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02):251-252+297.
[2]吴志军,张志强,李建瑞等,脑多发胶质瘤的磁共振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9,32(08):828-832
[3]廖宇光,方玉荣,崔冰.原发性脑淋巴瘤的MRI影像诊断[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1,30(03):495-497.
[4]魏敏,郑礼禄,张玮,林燕,杜瑞宾.原发性脑淋巴瘤的MRI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35):62-63.
发布于:陕西省天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